6月5日,山東電力交易中心在國網系統內率先上線與現貨市場價格聯動的虛擬電廠靈活調節類零售套餐,打通了虛擬電廠現貨市場調節收益向終端用戶傳導的“最后一公里”。
什么是虛擬電廠?
虛擬電廠的概念由來已久。
1997年,經濟學家西蒙·阿韋布赫博士正式提出虛擬電廠概念,21世紀初在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興起。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推進,一系列關于虛擬電廠的行業政策密集出臺,在用戶側儲能、分布式發電等可調節資源應用,以及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參與系統運行調節等方面給出了具體指導意見,讓虛擬電廠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雖然叫“電廠”,但虛擬電廠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發電廠,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系統集成等技術聚合分布式發電、儲能設備和可控負荷等資源,通過智能調度、實時監測和深度分析,制定最優調節方案,從而實現電源側的多能互補、負荷側的雙向互動、儲能側的靈活調劑。
今年4月,《山東電力市場規則(試行)》正式印發,對聚合資源類型、聚合方式提出了相關要求,明確了虛擬電廠的交易模式和計量結算方式,為山東探索開展虛擬電廠建設提供了規則制度依據。目前,山東省內虛擬電廠聚合資源涵蓋可調節負荷、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分布式光伏項目等多種類型。
如何用好虛擬電廠?
虛擬電廠憑借能源互聯網技術,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分散式發電資源和負荷側靈活性調節資源,宛如一片廣闊的數字化海洋,可參與輔助服務、電能量市場、需求響應,打破“小微散”的負荷側資源無法獨立參與電網調節的瓶頸,實現系統的多市場銜接。
而要用好虛擬電廠,發揮好市場作用是其中的關鍵環節。
通過虛擬電廠運營商與電力客戶間簽訂相關協議,明確不同時段實際電價圍繞基準電價的上下浮動范圍,在用電高峰時電價向上浮動明顯,而用電低谷時則會向下浮動,利用價格的杠桿作用調整客戶用電時間,從而調節電力供需平衡。
實現上述目標,建立虛擬電廠與現貨市場價格間的聯動機制必不可少。
國網山東電力創新虛擬電廠交易方式,依托新一代電力交易平臺和“e-交易”APP,在國網系統內率先上線了與現貨市場價格聯動的虛擬電廠靈活調節類零售套餐。該款零售套餐適用于虛擬電廠運營商與其聚合用戶的零售交易,實現聚合關系綁定、零售合同簽訂和調節收益分配的全流程線上貫通。
此外,套餐還約定了各時段電能量價格與現貨市場價格的聯動方式,明確了虛擬電廠運營商與聚合用戶通過參與電網調節獲取的收益分配方式,有效提升了用戶參與系統削峰填谷的積極性。
虛擬電廠將帶來哪些“實”效益?
于客戶而言,通過簽約這款零售套餐,客戶可以自主選擇“最佳”用電時間,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進一步壓降用能成本。
按照現行市場規則,一家負荷可靈活調節的用電企業,通過響應現貨市場價格信號,實時調節生產負荷用電時段,月均可節約用電成本5%以上。
于電網而言,通過虛擬電廠聚合各種分布式可調節資源參與電網調節,可以平抑負荷波動和新能源發電出力波動,對于促進新能源消納、保障電網供需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山東是新能源裝機大省,全省用電負荷進入“億千瓦”時代。如此龐大的電網要時刻保持平衡,需要有強大的調節能力。而虛擬電廠通過不斷聚合各類分布式可調節資源,能為電力保供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山東虛擬電廠接入資源容量預計突破80萬千瓦,調節能力可達10萬千瓦,將進一步提高山東電網靈活調節能力,實現負荷側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助力山東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及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