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電廠業務交流時,經常有朋友問:
虛擬電廠的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隱含著能源行業底層價值觀的差異,而正是這種沖突,導致了能源互聯網和虛擬電廠業務的困境。
我認為能源行業的人,一般有三種底層價值觀。
(來源:“魚眼看電改” 作者:俞慶)
資產型思維
這是能源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最為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在計劃經濟階段,供需由計劃決定,所以更強調最優規劃,只要規劃好了,資產投資下去,必然會產生合理的回報率。
到了市場化的初期階段,這種思維在居民房地產行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住宅房地產的核心是“地段、地段、地段”,只要在最優質的地段建房子,不怕賣不掉。
對電網、油氣管網這些自然壟斷的“能源網絡運營商”來說,占據最優質的管廊資源是最重要的目的;對于電源項目來說,在需求最旺盛的地段建設,就不愁消納。
而資產的這種地段稀缺性,就會影響資產的利用率,最終體現在資產的回報率和風險上。
于是就有了本文一開始的那個問題:虛擬電廠建在哪里,資產回報率是多少?
但是虛擬電廠不是實物資產,更不是可進入財務報表的固定資產,
所以這個問題用資產思維去理解,天生就是錯誤的。
簡單資源型思維
住宅房地產和商業房地產不一樣,商業房地產是一種資源型模式,比如很多市中心最優質地段的商業綜合體,由于運營問題,叫好不叫座。
因為商業地產是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長期持有資產的資源變現問題。
首先是市場競爭條件,管網類的資產項目是自然壟斷的,而計劃經濟時期的火電廠,完全自發自用的光伏項目,也幾乎不用考慮供給側競爭,約等于自然壟斷項目。
但是對大多數需要進入市場的光伏、儲能項目來說,資產需要產生資源(發電量),這些資源需要在市場里競價才能出清,所以是一種資源變現,而不是資產直接收益的模式。
更典型的是售電,中長期售電業務本質就是資源交易,甚至在市場化初期交易成功的關鍵并不是電量本身的價格,而是人脈資源——你有關系拉到客戶就能成交。
在這個過程中,看重的要素是資源的稀缺性,對商業地產來說,除了地段的稀缺性,優質運營方也是稀缺的——好的項目往往需要優質的商業地產管理方,才能招到好的品牌、做出好的引流方案。
優質運營方所具備的資源變現能力,互聯網公司叫做“轉化率”,這需要一整套的資源運營能力。
比如當下的虛擬電廠,其實就困在這個變現能力。
一方面市場化交易不夠活躍,無法高頻交易;而計劃性的補貼(需求響應事件)額度也很小,不足以刺激市場發育。
另一方面是資源供給方(比如可調節負荷的使用方)參與度和轉換率也不高,不高到什么程度呢?
某電力公司建設的虛擬電廠管理平臺,以結果考核的實際可調的容量,大概只占建設的資源池容量10%都不到,原因是——客戶不響應。
資源池類似網絡瀏覽量,實際可調度容量類似成交量,所以本質上就是互聯網公司的轉化率。
轉化率低的本質,就是產品和服務的粘性不足,沒有深度滿足客戶的需求導致。
這是因為電力公司用“資產性思維”的模式,去做了需要"資源型思維"的事情。
綜合能源的困惑,也是在這里。
簡單資源型業務,本質就是鏈條清晰,資源可量化,稀缺資源如何“勾兌”(暫且把這個詞定義為中性而非貶義)成可交易的產品。
比如白酒,除了窖藏歷史(微生物菌群),還有就是品牌、地段(水源)、團隊(比如調酒師)、營銷渠道等,最后能賣上高價。
電力公司其實是不善于和客戶“勾兌資源”的,因為壟斷行業不需要這套,所以一旦遇到“資源型業務”就很難推進。
最關鍵的一點,資源本身也不是固定資產,不能變成折舊成本,所以無法計算投資回報率。
資源更強調的是變現能力,需要通過資源運營去變現。
復雜資源型思維
資本市場上有個經典問題:茅臺怎么估值?
如果按照資產邏輯去估值,茅臺集團廠房、生產設備這些固定資產并不值錢,茅臺酒本身也不是固定資產,而是產品庫存。
但是茅臺又是極其稀缺的,稀缺到國家動用全國之力,想在茅臺鎮核心區域之外,復制茅臺的生產工藝都沒用成功(從氣候、水質、高粱,到人員、生產工藝,乃至菌種都Copy過去,最后也無法100%復制)。
因為茅臺的那個生產環境、水質的細微差異、溫濕度的變化、微生物群的復雜生化關系,
呈現出一種復雜系統的“涌現”狀態。
這就是茅臺的稀缺性所在——它的不可復制,是在茅臺鎮核心區的一個復雜網絡中醞釀出來的,任何微小參數的變化都導致結果非線性的偏差(蝴蝶效應)。
比如虛擬電廠,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是:
如何在一個高度市場環境中,去面對幾百萬的可調節資源,幾萬家的業主,幾千家運營商,可交易資源的顆粒度是瓦,而不是千瓦或者兆瓦?
他們之間彼此形成一個復雜的,類似微生物種群(或者神經元網絡)的協作模式,這個模式不可被計劃,不可被預測,甚至不可被徹底理解(AI目前的百億級別參數網絡,人類已經無法徹底理解,只能去梯度逼近和調整而已)。
對于售電公司來說,到了現貨的高級階段,就需要復雜資源的協調能力,比如負荷預測(需要數據、算法、經驗),交易管理(多級市場,多品種、多頭空頭對沖)、金融、保險、風險控制(比如儲能、負荷側管理)、投資(儲能投資作為交易籌碼)。
任何一家售電公司都不可能全部做到,需要一個市場化的生態網絡為售電公司提供上述復雜的服務。
有另一個朋友問我:虛擬電廠需要牌照么?未來這個牌照會不會稀缺?
虛擬電廠運營商進入電力市場交易,需要注冊,但不是什么牌照,未來虛擬電廠更多的交易是在批發側市場之外的,點對點的小額交易,更不需要什么牌照。
用牌照資源的稀缺性去理解虛擬電廠未來的交易業態,本質上就是“簡單資源思維”去看待“復雜資源運營”的邏輯。
對于虛擬電廠來說,首先需要一個培育的生態(茅臺鎮),這就是高度的市場化,開放化,高度的信任和契約精神。
其次,需要形成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網絡(酒窖),這個網絡不是設計出來的,就像茅臺,沒有一個生物化學家設計出這個釀造環境。
再次,需要去通過市場機制形成演化的正負反饋通路(釀造),培育出各個要素組合。
可能少了一個菌株,茅臺口味就變了。
ASML的光刻機,少了一個非關鍵組件、某個經驗參數調節錯誤,就無法正常運行,甚至某個生產環境局部的濕度微小變化導致凝露都會降低良品率。
而這種復雜系統環境下的多要素、多場景、多主體的協作資源型思維,是能源互聯網平臺追求的目標。
這也恰恰是最難的一點。
到了這個階段,投資回報率根本不存在。
就像《三體》世界里,被智子封鎖的對撞機,物理學已經不存在了。
思維模式的不同,做事的路徑和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
作為能源互聯網落地應用之一的虛擬電廠,不是口號,也不是簡單的資產投資,更重要的換個思路。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