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烏海市人民政府印發烏海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任務落實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提出,推動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改造。嚴格落實能耗、排放、安全等強制性標準和設備淘汰目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超期服役老舊設備、高能耗高排放設備、具有安全隱患的設備,推動使用先進設備、智能裝備、綠色裝備。以設備更新帶動產業和園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搶抓政策機遇、市場機遇,結合實際推動煤礦設備、電力設備更新改造。力爭到2027年,煤電機組“三改聯動”106萬千瓦,淘汰落后煤電產能30萬千瓦。
詳情如下:
烏海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烏海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任務落實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各有關企事業單位:
現將《烏海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任務落實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4年6月8日
烏海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任務落實方案
為認真貫徹國家、自治區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部署,推動落實各項工作任務,結合烏海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部署,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市場為主、政府引導,鼓勵先進、淘汰落后,標準引領、有序提升,以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七大領域設備更新為重點,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大力促進先進設備推廣應用,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大幅提高國民經濟循環質量和水平,為加快培育發展具有烏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創造條件。
(二)主要目標
到2027年,全市工業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50%以上,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重點行業主要用能設備能效基本達到節能水平,環保績效達到A級水平的產能比例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0%、75%;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約一倍,二手車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45%,廢舊家電回收量實現有效提升,再生材料在資源供給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設備更新行動
1.推動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改造。制定工業領域重點行業設備(含煤礦、非煤礦設備及電力電網設備)更新改造專項方案。圍繞新型工業化,以設備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提能、綠色化轉型提標為重點方向,聚焦鋼鐵、石化、化工、建材、電力、機械等重點行業,對標行業標準引導企業因地制宜、“一企一策”開展更新設備和實施技術改造。力爭到2027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并向中小企業延伸。新增智能制造車間和工廠分別達到3家和6家以上。探索開展各行業更新改造的直接效益和帶動效應分析評估。嚴格落實能耗、排放、安全等強制性標準和設備淘汰目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超期服役老舊設備、高能耗高排放設備、具有安全隱患的設備,推動使用先進設備、智能裝備、綠色裝備。以設備更新帶動產業和園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搶抓政策機遇、市場機遇,結合實際推動煤礦設備、電力設備更新改造。力爭到2027年,煤電機組“三改聯動”106萬千瓦,淘汰落后煤電產能30萬千瓦。加快傳統煤化工升級改造,推動焦化行業相關設備、BDO一體化生產設備更新;支持裝備制造業、汽車拆解加工利用行業在設備更新改造中加快發展;鼓勵推動首臺套、隱形冠軍、專精特新等企業參與到設備和產品更新相關領域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行動中。結合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綜合治理,推動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快大氣環境監測設備、VOCs治理設備更新替換。
2.推動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改造。制定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工作方案。結合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溫暖工程”,加大對住宅電梯、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環衛、城市生命線工程、建筑節能改造等更新支持,分類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技術升級、提質提效。對超使用壽命、超期服役達到強制性淘汰標準的設備堅決淘汰更新,做好投入使用15年以上老舊住宅的電梯隱患排查、摸底評估和更新改造,鼓勵平層入戶方式加裝電梯。推動藍益生活垃圾焚燒鍋爐設備更新改造。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可回收物分揀設備更新,鼓勵更新購置新能源車輛裝備和配備使用智能化、無人化環衛作業機具設備。大力推進水泵、消毒、除臭、自控等各類污泥污水處理專用機械設施設備更新和污水管網改造,推動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超期服役計量水表等供水設施升級。支持老舊、漏損供熱管道更新改造,有序推進供熱計量改造,更新加裝熱計量裝置等設備,優先改造既有熱泵機組。持續實施燃氣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加強對燃氣管道等風險點監測,補齊配足地下管網、橋梁隧道、窨井蓋等配套物聯智能感知設備,探索通過物聯網、智能感應等監測設備,加強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推動城市設施硬件升級和城市管理軟件迭代,不斷提升城市智慧化、綠色化、安全化水平。鼓勵更新購置新能源、新技術工程機械設備等智能建造設備,推動使用超過10年以上、高污染、高能耗、老化磨損嚴重、技術落后的建筑施工設備更新,堅決防止各類安全事故發生。
3.加快交通運輸設備、老舊農業機械更新。制定交通運輸設備更新計劃。持續推進城市公交車電動化替代,支持老舊新能源公交車和動力電池更新換代,重點推動運營8年及以上、動力電池過質保期及其他技術狀況不具備安全運營條件的老舊城市公交車輛更新,確保全市新增及更新公交車新能源占比達到100%。根據摸排結果,加快完成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類柴油貨車淘汰更新。進一步優化城區充電站點布局,推動充電樁建設和投入運營,提高使用效率,助力新能源公交和出租汽車有序更新。加大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加快新能源重卡推廣應用。支持郵政快遞老舊安檢設備更新和全自動智能分揀成套設備更新,支持郵政快遞配送車輛電動化替代。力爭郵政快遞運輸車輛新能源比例提高至30%。結合農業生產需要和機械化發展實際,持續實施國家和自治區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相關政策,依托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機動噴霧(粉)機、機動脫粒機、飼料(草)粉碎機、鍘草機進行報廢補貼和更新補貼,加快農業機械結構調整。
4.提升教育、文旅、醫療設備水平。分領域制定提升教育、文旅、醫療設備專項方案。嚴格落實學科專業教學裝備配置標準,推動烏海職業技術學院更新置換先進教育教學與實習實訓設備、信息化教學設備,中小學保質保量配置并及時更新置換實驗室儀器設備、信息化教學設備,進一步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推進觀光游覽、游樂、演藝、智慧文旅改造、文物保護利用、高清超高清等設施設備更新,嚴格執行國家安全強制性標準,按規定淘汰更新,確保運行安全。提升景區、文化館、博物館等場館數字化管理水平,優化在線預約預定、流量監測監控、科學引導分流、智能導游導覽等服務功能。推動醫療衛生機構裝備和信息化設施迭代升級,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檢驗檢查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進一步提升醫療設備水平,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系統建設,拓展移動智慧醫療、遠程診療應用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質。推動醫療機構病房便利化、標準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補齊病房環境與設施短板,完善無障礙化設施,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二)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
1.加大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支持。嚴格執行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和車輛安全環保檢驗標準,引導自主淘汰符合報廢標準的老舊汽車,依法依規報廢達到年限標準的車輛,落實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挖掘汽車消費潛力,因地制宜采取消費券等促銷支持方式,對購買符合相關要求的新能源及燃油車輛給予相應補貼,結合消費信貸、分期購物等方式,鼓勵銷售企業讓利惠民。提高企業回收服務和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圍繞交易、上牌、出口、維修等汽車消費全生命周期推動相關服務業發展。力爭2024年完成汽車以舊換新1000輛以上。
2.鼓勵家電產品以舊換新。支持家電銷售企業聯合生產企業、回收企業開展以舊換新促銷行動,釋放家電更新消費需求。鼓勵廢家電回收全鏈條處理。開設線上線下家電以舊換新專區,完善“線上+線下、產品+服務、零售+體驗”等模式,對以舊家電換購節能新家電的消費者予以優惠,開展家電以舊換新進社區、進園區、進機關,實施家電售后服務提升行動。
3.推動家裝消費換新。支持有條件的居民住房通過市場化、商業化模式裝修改造,實施家裝廚衛更新工程,鼓勵開展舊房裝修、廚衛更新等局部改造和適老化改造,挖掘消費潛力,實現愿改盡改。完善家具免費上門收舊服務,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費,推動家裝樣板間進商場、進社區、進平臺。鼓勵商貿企業對購買綠色智能家居產品給予相應優惠。
(三)實施回收循環利用行動
1.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在規劃、建設、運營方面“兩網融合”。加快建設標準化、規范化、多元化的回收點、站、場三級回收網絡。規范現有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經營方式,培育骨干企業。推動電子商務平臺和商貿企業建立“換新+回收”渠道,探索構建逆向物流系統。根據地區實際和處理能力,優化報廢汽車拆解企業合理布局,推動建立汽車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體系。引導企業推廣上門收車服務模式,鼓勵回收拆解企業提高資源高值化綜合利用水平,向下游零部件再制造延伸拓展。培育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完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合理布局回收點、中轉站和分揀中心,鼓勵為居民提供上門回收服務。促進廢舊產品循環利用,暢通回收循環利用鏈條,形成良性循環。
2.加快二手商品流通交易。鼓勵電子產品、家電、服裝、家具、書籍等零售企業利用現有銷售網絡規范開展閑置物品交易。鼓勵社區建設二手商品寄賣店(點),定期組織二手商品交易活動。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促進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規范發展,推動交易平臺企業加強信用記錄、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共享,加快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加強交易平臺、銷售者、消費者、從業人員評價機制、信用記錄、違法失信行為等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培育壯大二手車經營主體,推動二手車交易減環節、降成本、提效率,鼓勵車企開展二手置換、經銷企業提供車輛質保服務。鼓勵電器電子產品等生產和流通企業發展二手回收服務,擴大二手商品交易規模。支持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銷售企業開展二手產品鑒定、翻新維修和銷售業務。
3.加快再制造產業培育和產品梯次利用。推動資源高水平再利用,鼓勵對具備條件設備實施再制造,落實自治區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有關政策。提前謀劃引進有關企業并進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推進相關設備及關鍵部件梯次利用。
4.推進再生資源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圍繞重點產業鏈,推動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引導低效產能逐步退出。立足烏海及周邊地區實際,整合現有回收循環利用資源,加強前端回收和后端市場的有效連接,健全區域性回收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處置及綜合利用能力。加強政策宣傳解讀,推進報廢汽車、報廢農機、退役光伏組件、廢舊家電、廢舊電池、廢舊輪胎等再生資源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加大塑料廢棄物等可回收物分類收集和處理力度,落實快遞包裝無害化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快遞綠色包裝標準體系,加強推動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
(四)實施標準提升行動
1.落實并執行好能耗、排放、技術標準。以實施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核查工作為契機,靶向推進重點用能企業節能降碳改造和設備能效提升,嚴格執行產品設備能效水平標準及相關要求,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生產用能設備。執行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優化提升大氣、水污染物等排放控制水平。組織開展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和乘用車、重型商用車能量消耗量值相關限制、污染物排放、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等領域國家標準的宣貫培訓、推廣應用和標準實施效果評估。
2.強化產品技術標準提升。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組織開展汽車、家電、家居產品、消費電子等領域國家標準的宣貫實施,引導消費者關注家電產品的安全使用年限,及時淘汰更新,促進綠色優質產品消費。強化監管手段,探索建立智能化監管體系,及時發布監管信息,依法查處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違法行為。落實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嚴格質量安全監管,推動市場健康發展。加大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和“蒙”字標認證等高端品質認證力度。積極參與國家、自治區相關標準制定、修訂。
3.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標準研制。組織開展綠色設計、再生資源回收、電子產品二手交易等領域國家標準的宣貫培訓、推廣應用和標準實施效果評估。建立標準化工作信息通報機制,及時收集整理推送國家、自治區標準信息,加強標準宣傳培訓。配套實施國家標準,協同推進地方標準建設,征集地方標準立項計劃,在綠色循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重點領域發布一批地方標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等積極申請參加再生資源回收國家標準的研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推進落實。建立烏海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工作推進機制,在工作中堅持統籌推進,做到謀劃項目要統籌、爭取項目要統籌、搶抓市場要統籌、規范標準要統籌、資金使用要統籌。統籌整合生產、銷售企業和金融平臺資源,打通政策落實堵點、卡點。各區、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動落實,確保政策到位、任務到位、協同到位、項目到位。要加強前期摸底,抓緊謀劃儲備一批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工程項目,建立分領域項目儲備清單,扎實開展好項目前期工作,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財政補貼等資金支持,確保設備和產品更新換代持續健康推進。
(二)優化財稅金融支持。完善財稅支持,落實好設備更新改造、以舊換新、購車等財稅補貼政策,推動相關產業發展。落實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優化金融支持,運用結構性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銀行機構合理增加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加強對綠色智能家電生產、服務和消費的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適當降低乘用車貸款首付比例,合理確定汽車貸款期限、信貸額度。
(三)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全力實施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加強與國家、自治區科技力量聯動,采取剛性引進、“揭榜”柔性引進等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優勢專家團隊,通過“揭榜掛帥”“賽馬比拼”等重大項目組織方式和“創新聯合體”技術攻關協同機制,積極開展重大技術裝備科研攻關,解決重大技術裝備“卡脖子”難題,承接前沿技術驗證示范任務,做好創新成果跟進服務和產業孵化落地。鼓勵促進各種新技術競爭成長,努力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四)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各區、各相關部門要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力度,總結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做法,對好的經驗做法加強宣傳報道;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做到穩定信心、穩定預期、穩定投資;要注重與展會、“消費促進年”活動等結合,利用新媒體、電商平臺等渠道推介宣傳;要充分運用各類載體平臺,創新方式方法,營造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