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業既是碳源也是碳匯,具有雙重屬性。如何結合我國農牧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推動構建基于農牧業碳匯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價值。”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告訴記者。
今年全國兩會,連玉明提交了關于將農牧業碳匯納入CCER市場體系助力國家雙碳戰略實施的建議。在他看來,發揮農業農村減排固碳需要進一步加強農牧業碳匯交易試點,進一步落實國家公園“碳庫”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動國家公園碳匯產品進入碳交易市場。
結合實際需求,提高項目開發方法學編制效率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畜牧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積極探索農牧業碳匯的開發是農牧業碳減排的重要手段,也是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的正確路徑。然而,我國農牧業碳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受到政策、市場和技術的多重驅動,展現出廣闊的前景,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目前農業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尚未建立,農業碳匯核算方法學尚未納入批準的方法學。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農村環境與有機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張紀兵在接受中國環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在工業、能源和造林領域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但與農業的銜接不夠。各級政府對保護性耕作、有機種植等有利于農田減排增匯的措施缺乏引導激勵,制約了農田減排增匯項目的開發和交易。2024年1月,我國重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碳交易市場,由于農業碳排放受地域、氣候、土壤、種養方式等多重因素影響,方法學開發難度大,農業碳匯核算方法學暫時未在首批4項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之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碳匯交易的發展。
對此,連玉明建議,在具體實踐中要鼓勵具備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編制技術條件的項目業主、行業協會以及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企事業單位積極提出方法學建議,特別是要結合我國農業碳匯發展的實際需求,提高項目開發方法學的編制效率,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碳匯領域的規則制定權和國際話語權。
加強農牧業碳匯交易試點,落實國家公園“碳庫”價值實現機制
去年3月,一張編號0000001的碳票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簽出,這是全國生物質炭有機水稻產生碳匯的“第一拍”,不止為江蘇省,甚至是全國各地的農業碳匯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隨著全社會對生態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入,各地對于農業碳匯價值實現的探索將不斷發展,不同品類的農業碳票將更加豐富。這些都離不開各地加強農牧業碳匯交易試點工作的開展。
連玉明將加強試點工作的目光聚焦在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省。在他看來,“青海省是一個典型的農牧業結合省份,農牧業是支柱產業。作為我國西部高原的重要生態屏障,青海省結合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戰略定位,開展農牧業碳匯開發既有優勢、也有潛力。”
他建議,在青海省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與城市化地區、農牧產品主產區差異化發展,持續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劃區輪牧、科學養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為主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基于農牧業碳匯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加強農牧業碳匯交易試點,多元探索減少農牧業碳排放的有效路徑。
對于青海省而言,進一步落實國家公園“碳庫”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動國家公園碳匯產品進入碳交易市場,也是一個亟須關注的重點問題。在青海,國家公園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發揮草地多功能優勢,平衡草地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至關重要。
為此,連玉明建議,推進國家公園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建設,加強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監測,將生態系統碳庫儲量、碳匯現狀及發展潛力納入保護修復治理體系當中。進一步落實國家公園“碳庫”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動國家公園碳匯產品進入碳交易市場。健全國家公園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制度,構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國家公園生態系統脆弱性評估及應對辦法,推進生物多樣性“固碳增匯”能力提升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完善國家公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保障體系。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