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典型經驗清單(第一批)的通知。
通知提到,試點典型經驗共45項,其中包括構建“碳指數、碳效碼、碳積分”碳工具應用體系。
搭建“133X”架構的碳達峰數字化平臺,即1套碳排放核算體系作為平臺大腦,開發“碳指數、碳效碼、碳積分”3個工具,服務政府、企業、公眾3類用戶,明確不同主體交通碳減排核算方法,打造多個典型應用場景,有效推動交通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構建“碳指數”。圍繞交通發展質量、交通能耗排放、交通低碳管理3個維度,建立碳指數量化評價體系,形成基于浙江省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指數的省市統一量化評價標準和發布機制。
開發“碳效碼”。構建針對省內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的碳效碼規則與算法,根據企業的低碳發展水平,賦予綠碼、藍碼或紅碼,并開展基于分類賦碼規則的財政金融類、路權管理類等政策應用。
應用“碳積分”。市民選用公交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后,可通過“一碼通”平臺兌換“碳積分”,利用“碳積分”可換取公交車電子票、共享單車電子票等綠色出行獎勵。
碳達峰數字化平臺累計接入55萬輛(艘)營運車船裝備數據,有效解決交通碳排放源點多量大、流動性強,精準感知難、量化核算難、有效監管難等問題;“碳指數”實現定期測算;“碳效碼”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綠碼企業已累積兌現專項貸款2.8億元、發放補助639萬元,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萬噸;“碳積分”平臺注冊用戶153萬,成為參與人數最多的省級碳普惠平臺,實現低碳行為超億次,積分兌換超過1500萬分。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