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際能源可持續發展與ESG投資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辦。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北京萬家綠色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承辦。會上,多位行業專家及外籍人士就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及全球ESG投資情況展開交流。
探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路徑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王樹民在致辭中表示,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行動。中國高度重視落實2030年議程,大力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治理,已成為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領者和推動者。
“近年來,中國和歐盟在可再生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建立了牢固的伙伴關系,諸如高級別環境與氣候對話、年度能源對話、碳排放交易以及循環經濟合作等協作項目,凸顯了雙方推動綠色轉型的共同愿景與決心。”中國歐盟商會國家代表—執行委員會委員詹尼·迪·喬瓦尼在致辭中表示,與此同時,ESG投資已經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和長期競爭力的基石,全球范圍內的企業充分意識到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融入自身戰略的價值,這些努力不僅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有助于社會和環境的良好發展。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主任孫學工談到,要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能源供給結構必須要轉變,綠色低碳發展成為能源行業的必然選擇。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能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有3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有序替代,二是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三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完成上述任務需要巨額投資。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能源轉型投資將由2023年約4.5萬億元增加到每年10萬億元。ESG投資為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融資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國家從政策上也將加大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孫學工說。
為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金融業做出了很多努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政策研究局原一級巡視員葉燕斐介紹,2023年,在綠色貸款方面,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超30萬億元,同比增長36.5%;在綠色債券市場上,中國在境內及離岸市場發行了總額為0.94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債券;在綠色保險方面,截至2023年末,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為2298億元,共計提供保險保障709萬億元。同時,在ESG主題投資基金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現在金融機構要做的,是怎樣長期將對財務信息的評價與可持續發展(ESG)評價更好地結合起來。特別重要的是,金融機構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做好這方面信息的披露,另一方面要推動其客戶去披露。”葉燕斐強調。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崔成介紹,國家能源轉型緊跟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并與第四次科技革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四大特征相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歐盟提出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系統、智慧能源系統、智能交通體系至關重要,這三個體系基本建成后,才能進入智能社會。
其中,新一代智慧能源系統以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網絡為基礎。“智能社會,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不確定性極大,但有兩點是確定的:一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或者高比例的核能將得到應用;二是終端用能比例將大幅提升。今后,ESG如何融入這些因素,如何適應綠色供應鏈很關鍵。”崔成說。
加強中外能源綠色低碳合作交流
本次研討會注重搭建中外能源綠色低碳合作交流平臺。
美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商務官員李奧(Virgilio Bisio)會上介紹,過去3年中,美國在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氣候立法,使美國走上了未來10多年在清潔能源和氣候行動上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的道路。
李奧介紹,除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法規,美國私營企業通過4個方面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一是在創新與技術進步方面,私營企業通常是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主要驅動力,許多企業通過研發綠色技術、清潔能源低碳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二是在環保產品服務推廣方面,私營企業在設計和銷售環保產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企業推出了低碳環保和可再生產品;三是在供應鏈與可持續采購方面,許多美國私企已經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其供應鏈管理中,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其原材料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符合環境和社會標準;四是在透明度與信任方面,企業在推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提供更多的透明信息,尤其是氣候變化和碳排放行動方面。
埃尼集團全球副總裁、埃尼中國董事會主席喬瓦尼介紹,埃尼正在建立一個更清潔、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全球能源系統。一是設定了到2050年實現整個價值鏈近零排放的目標;二是擴大了可再生能源的產能。2024年第一季度,埃尼已安裝了3GW的可再生能源容量;三是推進生物燃料和可持續航空燃料,產能期望到2026年達到每年300萬噸,到2050年達到600萬噸;四是投資碳捕獲和儲存,計劃到2030年二氧化碳回注能力達到每年1500萬噸以上,到2040年達到每年4000萬噸。
SCS全球服務業務拓展及戰略總監羅伯特·厄爾利(Robert Earley)介紹,在替代燃料行業中,滿足歐洲可再生能源指令的可持續生物材料圓桌標準(RSB)有12個原則,其中涉及“必須有不斷促進項目可持續性發展的長期規劃,必須計算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實行生態保護,關注土壤、水質、空氣質量”等環境可持續相關內容。
美國環保協會(EDF)低碳能源科學家索菲亞·埃斯基韋爾·埃利松多博士分享了氫氣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巨大潛力。但她強調,氫氣是一種間接溫室氣體,從生產到終端利用的價值鏈上都要重視氫氣排放問題。
會上發布了《2024中國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報告》。來自政府部門、能源企業、金融機構等單位的120多位中外嘉賓參加了研討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