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2日正式重啟的CCER在本月底或迎來重啟后的全國首個簽發項目。
截止本稿發布時,目前掛網的52個CCER項目中,“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301.6MW海上風電項目”(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成為唯一一個也是全國首個完成登記的項目,預計年減排量接近50萬噸,采用的方法學為并網海上風力發電,所屬行業領域為能源工業。
完成項目登記后的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下一步就是進入減排量公示環節,減排量公示結束后即可進入最后的CCER登記環節即最終的項目簽發。如果趕在年前完成程序,新CCER全國首個簽發項目就必然是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
好巧不巧,就在12月3日的晚間,筆者制作掛網的52個CCER項目表格時(見后文)時發現,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及信息平臺迅速又更新了減排量公示信息,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在3號晚間正式進入了減排量公示期。
而根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中的規定,減排量核算報告公示期為二十個工作日,也就是說減排量公示必須達到二十個工作日。如果昨晚緊急趕稿的筆者沒有看晃眼確認是凌晨前更新的信息;那么,如果以極致的視角從3號開始算起,到12月31日,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正好可以完成二十個工作日公示期的時限要求。
也就是意味著12月31日,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可以進入最終簽發(即CCER登記)環節,而根據《辦法》中對進入CCER登記環節并完成簽發的時限規定是“十五個工作日內對審核通過的項目減排量進行登記”,就從3號已是下班后的晚間就著急更新信息這一點來看,監管審批部門完全有可能在1個工作日內即12月31日就完成CCER登記,呈上“全國首個簽發項目”為今年CCER重啟畫上完美的句號。
另外,開啟于2012年的CCER機制,2014年開始備案、2015年正式啟動交易;因為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自2017年3月就暫停了備案。
對于“舊CCER”,生態環境部在《關于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關工作事項安排的通告》中已經明確指出,對于2017年3月14日前已獲得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備案的核證自愿減排量,可在2024年12月31日前用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額抵清銷繳碳,自2025年1月1日起將不再用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
舊CCER將在31日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新CCER若在31日完成全國首個項目的簽發,正好在時間上完美銜接上了,也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
當然,筆者也有可能被打臉,監管部門也可能在2025年開年且春節前簽發出新CCER的全國首個項目,如果是這樣,那就存在變數了,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不一定就奪得“全國首個的名號”,目前52個掛網項目中有23個項目只待國家管理員完成審核,后續陸續很快就有新的項目完成項目登記和減排量公示,并進入最終的CCER登記環節。
不過,就筆者剛剛的分析與目前形勢來看,筆者偏向于2025年前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將獲得首個CCER的簽發。
目前52個掛網項目詳情
截止到12月3日,碳界統計的52個掛網CCER項目中,從項目狀態來看,有一個項目完成了項目登記并進入減排量公示期,就是上文提到的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有47個公示結束項目(含國家電投南3號海上風電項目),其中,有23個待國家管理員審核項目,有22個待審定機構上傳審定附件項目,有一個終止項目,是中廣核汕尾甲子二期400兆瓦海上風電場項目。另外,還有5個處于公示中的項目。
從方法學來看,52個掛網CCER項目中,最多的是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接近一半的比例達24個;其次是造林碳匯項目有19個;并網光熱發電項目7個,最少的是紅樹林營造項目僅2個。也就是說截止到12月3日,目前所有掛網項目采用的都是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公布的首批CCER項目方法學,今年7月公布第二批方法學煤礦瓦斯回收利用和公路隧道照明節能的項目暫時都還沒有,不過,明年應該這兩種方法學就陸陸續續會開始掛網公示了。
從企業掛網項目來看,掛網項目最多的是中廣核有7個,其中6個是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項目,一個并網光熱發電項目,即便除去中廣核終止的那個項目其也還剩6個;其次是國家電投,旗下有5個掛網項目,全部都是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項目。
從項目區域分布來看,位于江蘇省的項目最多達13個,且全是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其次是廣東省,也都是并網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有7個;接著青海和福建,分別都有四個項目。
從年均減排量來看,52個掛網CCER項目中有8個項目預計年減排量超過50萬噸,其中超過80萬噸的有3個,最高的是明陽陽江青洲四500MW海上風電項目,預計年減排量約89.17萬噸;52個掛網CCER項目中有6個項目預計年減排量低于1萬噸,最低的是福建省霞浦縣鹽田鄉和長春鎮紅樹林植被修復項目,預計年減排量約1085噸。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