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國石化發布2024年中期業績報告。
業 績 要 點
?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1.58萬億元;本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為人民幣371億元,同比增長2.6%;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幣0.307元。按中國會計準則,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357.03億元,同比增長1.7%;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幣0.296元。
?董事會決定按中期分紅比例上限派發現金股利每股人民幣0.146元,按中國會計準則計算,分紅比例達49.8%。同時,董事會批準股份回購方案,積極維護公司價值。
?董事會批準“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并提議未來三年(2024年—2026年),公司每年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65%,與股東分享發展成果。
?公司上半年油氣當量產量2.58億桶油當量,同比增長3.1%,其中,天然氣產量7006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6.0%;加工原油1.27億噸,同比增長0.1%;成品油總經銷量達1.19億噸,同比增長2.1%;乙烯產量649.6萬噸。
?公司啟動“綠色企業行動第二階段計劃”,圍繞降碳、減污、提效和增綠四個方面,以2028年為時間節點,制定了以下主要行動目標:碳排放強度、甲烷排放強度分別較2023年下降5%、20%,實現捕集利用二氧化碳250萬噸/年,碳履約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危險廢物規范處置率100%;萬元產值綜合能耗較2023年下降5%,污水回用率達到60%以上。
上半年,公司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全方位優化生產經營組織,全力提質增效穩增長,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8萬億元,公司股東應占利潤371億元、同比增長2.6%,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大幅增加。公司注重股東回報,董事會決定派發本次中期股息每股0.146元,現金派息率達49.8%。目前,董事會已經批準了股份回購方案,今年公司將繼續實施股份回購。
同時,公司董事會立足實際制定了“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暨未來三年股東分紅回報規劃,董事會提議,未來三年公司每年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65%,與股東分享發展成果。
上游業務
上游業務增儲增產降本增效取得新進展,國內油氣當量產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加強高質量勘探和效益開發,在四川盆地頁巖氣、北部灣盆地新區帶等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高效推進,加快推進勝利海上、塔河、北部灣等原油重點產能建設,加強老油田精細開發,積極推進順北二區、川西海相等天然氣重點產能建設,持續完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全產業鏈創效同比大幅增長,創歷史最好水平。
點擊圖片查看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深層頁巖氣勘探獲重大突破
上半年實現油氣當量產量257.66百萬桶,同比增長3.1%,其中,境內原油產量126.49百萬桶,天然氣產量7005.7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6.0%。
煉化業務
煉化業務靈活調整經營策略,打造低成本競爭力。
煉油方面,堅持產銷一體協同,優化調整產品結構,統籌優化“油轉化”“油轉特”節奏,優化出口節奏和結構。上半年加工原油1.27億噸,生產成品油7730萬噸,其中,汽油產量同比增長6.6%,煤油產量同比增長15.2%。
化工方面,全方位加強煉化協同、區域協同、產銷研協同,持續推進原料多元化,降低原料成本,高負荷運行芳烴等盈利裝置,穩步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比例。上半年乙烯產量649.6萬噸,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同比增長17.8%,積極開拓境內外市場,出口量同比增長17.8%。上半年化工產品經營總量為4006萬噸。
成品油銷售業務
成品油銷售業務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盈利保持韌性。
大力開展主題營銷和差異化營銷,汽油和航煤經營量持續增長。充分發揮現有終端網絡優勢,全力推動充換電和加氣網絡發展,充電量和車用LNG經營量同比大幅增長,推進氫能交通穩步發展,積極向“油氣氫電服”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加強自有品牌商品建設,持續豐富易捷多元化業態。
上半年,成品油總經銷量1.19億噸,同比增長2.1%,其中境內成品油總經銷量9014萬噸。
技術創新
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驅動效能加速釋放。
深層超深層頁巖氣勘探理論和技術取得突破,濟陽、蘇北等斷陷盆地頁巖油開發技術有效支撐效益建產;條形沸騰床渣油加氫催化劑實現工業應用,環己烯酯化加氫制環己酮裝置建成投產;智能運營中心和智能化“田廠站院”建設升級,數字孿生、5G等數字化應用建成投用。
面向未來
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表示,面向未來,我們將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創新引領,強化精益管理,加快轉型升級,全力攻堅創效。
公司將著力提高經營質量,拓展創效空間;著力推動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提升ESG管理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著力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提升企業價值。相信在股東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石化一定能夠砥礪前行,堅定邁向高質量發展,持續回報股東和社會。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