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1月底宣布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后,時隔近半年,長安汽車披露了合作項目的最新進展。
5月7日,長安汽車(000625.SZ)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華為的投資合作項目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目前,長安汽車已基本完成該項目涉及的財務、法務、業務與技術盡職調查,雙方正在就交易關鍵條款進行進一步協商。
鑒于項目重大性、復雜性及交易各方推進內部程序的需要,項目進度較備忘錄中預估有一定延遲。根據最新項目進展,公司預計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簽訂最終交易文件。
事實上,這一時間比原來的交易達成時間延遲了三個月。
去年11月,華為和長安汽車發布公告,雙方擬成立新的合資公司,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有意投資該公司。
彼時,雙方計劃在備忘錄簽署日之后6個月內簽署最終交易文件,包括股權購買協議、股東協議、目標公司章程以及最終交易文件項下定義的其他與本次交易相關的文件。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談及投資華為車BU時表示,雙方協議中,華為承諾不從事整車業務,不從事新公司里面的業務。
今年1月,華為已完成目標公司的注冊,名稱為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引望”),由華為全資持股,其業務范圍主要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 與智能車燈等,具體業務范圍以最終交易文件為準。3月,引望在上海、杭州、東莞、南京、蘇州等地也成立子公司。
有分析指出,深圳引望或將裝載華為車BU技術和資源,后續將成為一個股權多元的技術開放平臺。這也意味著長安汽車只是首個擬合作的主機廠,后續或將有更多汽車公司參與。
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曾透露,華為車BU業務走向獨立運營并引入投資后,長安率先參與合作,新公司已向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發出股權開放邀請,并希望中國一汽集團等有實力的車企加入。
除了長安汽車,一汽集團和東風集團兩家央企也有望入股。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公開表示,正在聯合一汽集團積極推進參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事宜,預計到今年6月會有初步結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從一廣汽集團高層處獲悉,“廣汽會綜合考慮(是否入股)。我們會從價格、規模等各方面評估競爭力,不是為了入股而入股,股權歸股權,競爭力歸競爭力,沒有質量、價格優勢我們不會用”。該人士表示“我們很愿意繼續和華為合作,也認同華為的技術,接下來愿意和華為保持更大的空間合作。”
有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優渥性、華為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對行業話語權的強勢追求,導致至今各大車企集團在選擇智能化技術的線路和合作對象時,對華為心存忌憚,涉及到所謂的“靈魂”爭奪。
但另一方面,若無更多的車企選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華為就很難在若干年內回收項目的巨額投資。而且任何技術解決方案都會隨著時間延后技術先進性邊際效應遞減,隨時可能有別家更先進的技術方案創新出來。
因此拆分車BU于華為而言既可以減輕財務負擔、也可以與整車廠打消芥蒂,同時華為繼續掌握研發技術和智選車業務,也能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北京車展開幕前一天,華為“車BU”繼去年“走向獨立”后首次亮相,發布了智能駕駛新品牌乾崑,并宣布新一代鴻蒙座艙再次進化,被視作華為車BU獨立市場化運作已接近“目的地”。
首次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身份亮相的靳玉志官宣了乾崑品牌的首批七家合作伙伴。其中東風旗下的嵐圖和猛士品牌采用乾崑智駕的車型將在年內上市,此外還有長安旗下的深藍和阿維塔、廣汽傳祺、北汽的極狐和享界、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江淮旗下新品牌,共有十款戰略車型上市。
獨立后,實現盈利則是華為車BU內部的重要目標之一。今年3月,余承東透露,華為智選車業務今年前三月已扭虧為盈,車BU接近盈虧平衡的邊緣,預計從4月開始應該能實現扭虧為盈,形成良性正向發展。
對于盈利的最新進展,靳玉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華為車BU并不擔心盈利的問題,“我們認為智駕的方向是對的,盈利就是遲早的,哪一年盈利并不重要。”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